关于城乡结合部乡镇口号汇聚200句大全

原标题:"关于城乡结合部乡镇口号汇聚200句大全"关于文章分享。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kaka001。

小街上优美散文

  出居住的小区门右转,行约华里就到了数个村子共用的小街。十来公里长,十几米宽,南北向趴在京畿之地—一个地级市—城乡结合部的一片村庄群的中心。因小街是镇政府所在地,有些必须的公共服务部门和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商店,就导致了车流人流的旺盛,商贩们就忙着争抢商机;城市化的浪潮又汹涌向前,不可阻挡地在村庄的南东西三面,催生出即将竣工的高大楼群和宽阔的马路,大批务工人员早就涌入村里租赁房租便宜的房子,小街从早到晚愈加热闹非凡,只有夜深,被踩踏滚压得精疲力尽的小街,在几盏孤零零的路灯昏黄的光的陪伴下,得到几个时辰的歇息。

  小街本身并不美,甚至有些脏乱差。华北平原不靠山区的乡镇,这样的小街屡见不鲜。它没有山区小街凝满沧桑的石板路,也没有江南小街的小桥流水,没有古朴翘檐灰瓦白墙的居屋相伴,也没有值得伫足一看的牌坊古树或古迹寺庙的烘托。小街即将消逝或被新的更宽阔的马路替代,它将如我们普通人的一生一样,热热闹闹地来时,给周围的人带来许多欢喜,渐进学会自己消化困苦艰难,坚韧地履行生命的职责,默默地挣扎着衰老逝去。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在时光有限的心里惦念一段,或弄个什么形式抒发几点怀念,但很少有人知道你怀念的他或她是谁。小街,虽属于共用,我的车轮毕竟无数次碾压过它的身躯,我的脚板毕竟无数次踩踏过它的肩膀,虽然它经常弄些泥水溅得车身、鞋袜要费水耗时地清洗,弄些灰尘飞扬扑鼻,不得时时敛吸屏气,为此颇遭我埋怨腹诽无数,可是它坚硬的脊梁肩膀,总使车轮压上坚实,脚踩上踏实,它沉默的贡献,值得费时啰嗦几句。我曾反复提醒自己,应该记住所有曾经供我踏实着通往前方的一切坚实的东西,因为自然物、社会、人们的最高品德,是服务他人幸福自己。

  现在的小街被用得如浑身掉渣的老人,早期用沥青硬化过的路,多得是坑洼龟裂,缺乏系统的排水设施,雨雪天泥泞,晴干天扬土;参差拥挤着各式的门脸房,多是自家的居屋腾出那么两间朝街面开个门窗,或紧贴自家房屋向街面扩建的临建门脸。这些门脸的主人都不断地垫高自家门前那块地面,雨水,排泼在街面的脏水,自然留存在街面或路旁的低洼处变绿变黑,摆摊的卖菜的自然十分费力地挑选、抢挤能站脚的地盘,如此就挤窄了街面,影响了人车的通行,喇叭声、吆喝声就大了起来,路过的人的神经就紧张起来,为防溅身上水,防踩一脚泥,防刮擦碰撞,防道歉或讲理,就得左顾右看,东躲西闪敏捷起来。刚入住小区,我还纳闷好些人不上街散步,只是在不大的小区内来回转圈健身,现在释然。整个小街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每天起着大早,还要全天负责分段盯守,不时清理生活垃圾,几乎可以用脏乱差形容了。

  小街的闪光点是北邻京界,南通天津。最为光荣的历史曾为104国道的一段,现在路的两边未被房子和圈地围墙挤占的地界,还留有一段段一排排为国道时栽种的清一色的杨树,今已一抱粗的高大杨树,在这个盛夏似乎为了证明小街的曾经光荣,越加挺拔繁茂,俯视着小街的变化,顺便洒下段段片片的阴凉,供过往的车流人流小憩,给卖瓜果蔬菜的人一块摆摊的理想之地。当地人至今不习惯称呼市政方面起给小街的正式路名,而叫它;老104国道。也许因靠上国字头的年代,是小街和小街人的一种荣耀,是依小街同成长的几代人能分享的一种骄傲;或许是习惯难改口,流传的称呼构成了一种文化元素;或许是历史本就有刻在人们脑中不易磨灭的特性使然。不管什么原因或何种因素,老104国道就指小街,这称呼当地人几乎是老少皆知,大多的出租车师傅更为熟悉,新的命名多被搁置在城市的地图中或公共汽车的站牌上供外来的人使用。自两年前家搬来这里,每天上下班,早起午后的散步,采购过日子的必需品,都要几次走上小街。相处久了,抵触情感转为适应心理,适应后又咂摸出小街美的味道。

  喜欢满街流动的那个您字或您好。您来了。您来点什么。您放心这是家里种的,吃不完拿来卖的。瞧您说的,您没零钱就抹了。您走好。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称代词,您,每每不疾不徐、有些婉转地冲破嘈杂流入耳朵,尽管还有些外来的摊主,您好的发声夹杂些南腔北调,不够自然地流出且带些怯怯的势弱或生硬些的语调,但一个您贯穿于整个交易过程,占据词语的排头,牵一串包含热情的尊重迎面扑向你,这时身心总被您的有些温暖。不由得想起被您好较多的某些富丽堂皇的大门内外,那些颇有气势、异口同声的您好,总觉得那您好有着过于程式化的生硬,有讨要些回报或敷衍的味道。那被您的感觉绝没有小街上的您受用妥帖,因为它自然、平等,是发自心底的被尊重和没有索取交换的味道。尤其是从那些脸有沧桑,身形有些佝偻的老人口中发出的'您、您好,温暖又添些羞涩赧然,涌出敬重怜悯,往往这时,下楼前老伴的交代;砍好价、挑好东西、看好秤的口诀不知溜到哪里,上楼到家这身心还是暖烘烘的,直到老伴询问什么东西多少钱一斤,才想起根本没有问价,只好实话实说,或是从耳朵里搜索一些别人问价时留存的价码来搪塞一番,免去老伴的唠叨,暖意往往这时才会渐去。

  佩服那些小街上看守一爿小店的年轻人,有的两口子带个小孩,有的只身一人在坚守经营。佩服他们把理想之基石铺垫在这爿紧贴泥土建起来的小店里,把未来和希望寄托在那一屉屉小笼包子,一碗碗热粥中。那靓丽俏美的身影,那青春勃发的英姿,舞动在理发店、小超市、手机店、菜摊后、炊烟和热气的氤氲中,我总要点无数的赞,相信这样起步的青年,因坚实坚韧、吃苦耐劳的态度和过程,假以时日终会大成,若无大成,生活之路也将踏实健康许多,忆青春时将无悔。更相信中国梦的实现决不可缺少这样脚踏实地,安于平凡劳作的青年!

  敬仰那些推着三轮车或干脆提着篮筐的老人,弄几捆小青菜、几个南瓜、或几斤杂粮蹲到街边叫卖。我曾刻意了解过周围几个村庄的经济情况,有村里集体经济的依靠,有城中较广泛的用工市场选择,有自家的居屋,有菜园、果园,绝大多数家庭无需他们蹲在那里去交换那几斤粮食、几个水果、几棵青菜,顺手捡拾几个饮料瓶或满街乱发的广告纸片。敬仰老人惜物俭约的美德和纯净简朴的生活态度,足以清洗些许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渐进上身的某些浪费习惯。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物资生产的巨大进步,确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浪费、奢侈、奢靡风气迅速膨胀泛滥,社会管理者的有意无意的助推,或制止惩罚的不力,勤俭节约、爱惜天赐之物的美好传统品德受到巨大冲击。一个好的社会传统美德或社会文化的形成,需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传承、沉淀,如同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摧毁容易复建难。当我们自以为财大气粗,武装的光鲜亮丽而洋洋得意时,我们却伤了民族的脊梁失了民族精神,糟蹋了民族文化。所以,我十分敬仰那些还在坚守的老人。

  拆迁改造,这一十分诱惑又颇为刺激小街人神经的消息,早些时间已降临小街。焦急的等待中,不知哪位聪明又有胆量付诸行动的人首先用简易彩钢房,加高了一层自己的宅居,于是更聪明胆量更大的人不仅加高了正房,院中所有阳光能照到的地面,都加盖了这样的房屋。于是大多的人纷纷从众仿效,一个目的;企望增加向拆迁方索要补偿的筹码。彩钢房成本低,投入少,风险低,万一争不到补偿,损失会降到最小。人们抱着一个善良的想法;凡事以小博大、以私博公、以个体博集体,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恃强凌弱、不恃大压小、公不与私斗的朴素的习惯思维,来准备指导这场利益的较量,求得强势的恩赐或宽宏大量的让利。拆迁的大局,长远的得失大账人们不想搞明白,只想在眼前的利益博弈中挣得最大的利益。联想我们过去一贯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口号,在今天的社会,在现在的小街,被支离被破碎。一个生产力发展和管理手段及人们的觉悟,未达到保养全民富裕无忧的阶段,过早地消灭私有,提倡大公,滋生的只是懒惰、贫穷和国家的羸弱。个人基本生存资料的保护壮大,才是眼下民富国强的基本理念。当我们不够全面理解共产主义理论,没有实践成功的案例可借鉴的时候,今天的选择,无疑是被实践验证为正确的道路。具体到农民上楼后的生老病死的保障?就业培训的保障?学校幼儿园的保障?娱乐健身休闲停车绿地的保障?政府、开发商、村集体、农户,将卖地的钱各留多大的比例来保障这些必须保障的眼前和长远的问题,或还有更多没有想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法律法规的跟上,改革在局部易演变为矛盾升级的斗争。那将是小街人的不幸。还好,了解了一下周围的拆迁补偿,每平米7000元的补偿,在这个小城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接受。

  京津冀的几场雨过后,迎来了立秋,风将秋的本质——凉爽撒落在小街,天格外的蓝,格外的高,云格外的白,格外的舒展悠闲,那纯红、纯蓝、纯白的彩钢,被阳光照耀的格外醒目,大杨树也格外的青翠。踏上小街,多会刺激的眼睛一亮,心情随之多些敞亮舒爽,有一种花个长假时间,把居室的家具重新摆布一番,增加不少新鲜感一样的感觉。

秋日小趣优美散文

  秋天,在闲暇的时候,自己开始忙忙叨叨,忙的是小事,平凡简单,却也能让自己乐一乐,姑且称之为小趣吧。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做了一个书柜,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书柜,把平时不要的纸箱子找出来,大大小小的纸箱子用透明胶固定好,把平时寄给我的包裹或快递的纸箱子找了六个,它们的大小差不多,把最大最坚固的纸箱子放在底部,最轻最小的纸箱放在最上一层。六个纸箱竖排站立,一行放两只纸箱,一共三层。这六纸箱用宽一些的透明胶布分别贴牢固,外观上,可以把平时不要的废纸或不要的A4纸贴在纸箱的边沿。不多时,一只由六只纸箱组合的书柜就做好啦!

  由于这六只纸箱是硬纸箱,所以在里面放书书架也不会严重变形。也是,这六只纸箱曾经被用来寄杂物,比如衣物食品,等等,有一回,父母还给我寄了一盒德芙巧克力。纸箱是从邮局寄来的,按照快递或包裹的方式,一路颠簸着过来,也没有损坏。这一次,把它们用作书柜,放置在静处的时光里,自然也就不会立刻变形或损坏。书柜做好之后,我赶紧把书放进了书柜里。我的书桌是一个简便的折叠小桌子,平日里用来放一台笔记本电脑和笔筒,书柜做好之后,就把书柜放在书桌的右手边,想要看哪本书,就顺手从书柜上这么一抽,一本书就很顺利地在手中了。当然,这样的书柜毕竟和商场里卖的木质书柜或铁质书柜不一样,可是,废物利用也总好过乱扔东西。关键是,这样的小乐趣并不占用太多的时间,反而在闲暇时点缀一下生活,也是一种闲适的乐趣呢!

  秋日时节,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开始动手做自己喜欢的美食。平时逛书店,自己经常被书架上的美食书吸引。不管自己有没有条件按照食谱上的去做,可是,就这么欣赏着书中的美食图片,也能感受到乐趣。当然,食谱看多了,乃至上网时美食网逛多了,就像是触发了心中闪现的一束灵感,自己也忍不住跃跃欲试。

  在我住的地方,卖新鲜菜的就两家比较勤。然而,那不是菜市场,只是超市里的一个摊位,有限地卖者蔬果和肉类。所以,好些美食网或美食书上的菜谱在我这里其实可供选择的并不多。所以,基本上平日里是超市卖什么,自己就买什么了。我还是很不习惯买新鲜的肉类来做菜,冷冻或新鲜的海鲜也不行,我不太习惯那些油或腥。所以,于我而言,自己做饭就只能是买蔬菜和水果了。可是,我实在有些挑剔,嫌韭菜、韭黄、大蒜、洋葱和小葱等有刺激的味道,所以,这些也从食谱里删去了。换言之,当我开始欣欣然,准备在长假里“犒赏”自己时,就是素食了。这似乎比较难以理解,仿佛反其道而行之似的。

  天气比较冷,我就给自己做了几顿火锅。在超市里买不同的火锅底料,把能想到的蔬菜菌类全部放下去,必要时,下些面条或粉条,也就不用可以去做饭了。

  我还尝试了自己平时从未去做的菜:咖喱。有关咖喱的菜,我之前只是在餐馆里吃过。比如:咖喱饭、咖喱火锅。这一次,因为放假了,我就动手给自己做了咖喱。我买的是辣咖喱,按照说明书上的方式,把娃娃菜、豆腐和黄瓜等素菜先在锅中翻炒,然后,再放水煮,最后放上咖喱块,来回地搅拌。可是,这么做总觉得口味太油腻了,我觉得完全不必按照说明书上的方式来做。最好的方式就是只加清水下去煮食材,然后再放上咖喱。这样的好处是不油腻,而且,也不会发胖吧。可是,我知道,咖喱只是偶尔地点缀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毕竟不是印度人,不可能顿顿都是咖喱,做什么都放咖喱进去。对于部分人而言,咖喱不可能替代米饭或面,不会是食谱里潺潺的流水,一顿不吃,仿佛一天都没有进食。可是,由于这小小的插曲还是给了自己小小的满足感,再加上平时也不经常做咖喱菜或饭,所以,就拿起手机,给这盘素咖喱拍几张照吧!

  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视频,视频的故事地点发生在十七世纪,一户贵族在用餐前想方设法把晚餐的油画发遍整个朋友圈,在收获了一轮点赞之后,天际微明时,这家贵族才开始昨日的晚餐。这个视频是讽刺饭前拍照的网友们的',当初看到这个视频时,自己在笑,觉得好有趣,现在呢,再回想这个视频,自己也在笑。因为,现在的自己和那个视频里的贵族很相似,也用手机拍照,只是,并不发到朋友圈而已。可是,即使如此,当自己开始乐时,就把自认为不相干的全部扔在一边,只要自己捕捉了一束开心的光,自己就享受这份平常的开心。只要自己并不是刻意为何迎合赞美和夸耀,偶尔给饭菜拍个照自己欣赏也未尝不可,是吧?

  除了给自己美美地撮一顿,秋天里,自己开始在word文档或是网上存放自己的文字,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感悟。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也不必过于刻意给一段文字镀上一层层光灿灿的金或银。各花入各眼,就像萝卜白菜各有所好,华丽与朴素,只要能触动自己的,就是好的。因为,无论华美亦或素简,都是真实的情感,只是风格不同而已。但是,过于刻意的文字,若是把真情实感包裹起来了,那就让人不舒服了。

  这个秋日的长假,自己没有在网上买买买,也没有拼命地向著名胜冲啊冲,拥挤之中,只会更加拥挤。自己的旅游,就像无数个悠闲的秋天,跨过一个街道,看看周边的风景周边的人。若心中时刻装着风景,风景就在心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节拍就好。以平常心待之,一切生活都清淡如水,平淡着,但却并不空虚无聊。

街上喝热粥的散文

  我们这一带曾经有过奇异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六要到大街上熬粥喝。

  那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每逢正月十六这天临近晌午的时候,大娘婶子们便相约来到大街上,找个宽敞的地方,拾掇一下周围的卫生,便开始支灶熬粥,一般都是关系好的邻居,或三、五家一伙,或七、八家一团,不用吩咐,大家都很自觉,这家拿来大锅,那家提桶水来,有的端出黄橙橙的小米,有的捧来红艳艳的大枣,你放些绿豆,她添些黄豆……我们小孩子们自然有自己的任务,跑着、闹着满大街捡拾柴草,在平时,这可是个极难安排的工作,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干的,而此时,不待吩咐,所有小孩子会自觉地跑在前,唯恐落后。

  捡足一大抱柴后,便匆匆往锅灶处跑,这样你来我去,红红的火焰得以维持下去,直到小米煮开了花,大枣睁了眼,绿豆、黄豆膨胀了,舀在勺子里黏黏的,大人们便说:“行了,不用添柴了。”我们这些孩子们才停下脚步,静静的等候在一边,看那火焰忽闪了几下后,慢慢熄灭了。大人们开始分粥,自然先给孩子们舀上,然后才轮到大人。真正喝粥的`还是小孩子,一般大人只喝一碗,小孩子可不,喝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唯恐自己喝得少而吃了亏,把个肚子喝得鼓鼓的不敢弯腰,整个场面只听到孩子们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惹得大人们笑声连连。

  粥这东西,看似普通,其实在中国四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它的踪影相伴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两千五百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执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从这些资料中可见,粥与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当然,这些知识是长大后才得知的,而那些长辈们是不可能知道的。但大人们却知道粥能救人性命,记得有一年,刚在大街上熬好粥,一位老乞丐带着一个小孩,颤颤巍巍的来到锅灶前,手里拿着个破碗,那孩子赤着双脚,瘦瘦的小脸上那双乞求的眼愈加惹人注目,大娘婶子们眼圈红红的,有的已在伸手抹泪,拿起舀子给祖孙二人往碗里添粥,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们,此时忽如长大了一般,不再争抢粥喝,那可怜的老少乞丐不顾粥的热烫,不一会就把一锅粥喝得见了锅底,那老乞丐千恩万谢,迈着稍稍恢复了体力的瞒珊脚步走了,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大人孩子们久久的没有吭声。

  不远处,大街上炊烟四起……

  街上熬粥喝这一习俗,在持续了不到十年后,忽然销声匿迹了,我曾经问过母亲何故,老人也未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只说那时图好玩。我想: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从诞生到绝迹,必然有其历史原因,联系到那时捉襟见肘的生活条件,人们缺这少那,凑在一起便应有尽有了,当日子富裕后,想啥有啥,不出家门便可遂愿了。

  一种习俗的盛衰,昭示着时代的不同!

街上的记忆散文900字

  初二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名曰《吆喝》,文笔朴实却有趣,生动的再现了老北京胡同里的声音特色。那颇有趣味的对于吆喝声的描写,让我思绪纷飞,恨不得一头扎进课本,进去另一个多彩的世界,把每一种小吃都尝尝。于是,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记忆翻出来,一条条捋顺,仔细找找脑海里的那些关于吆喝声与小吃的画面,然而,文笔有限,只能表现出其中之一二,不免心生黯然。

  记忆里的第一个声音就是夏天街上的冰棍叫卖声。在院子里玩的满头大汗的时侯,听到那一声冰棍声,就觉得异常兴奋,管大人要来一毛钱,跑去消费。小贩一般是外村人,骑一辆大自行车,后边铁架上有一个白色的`箱子,被厚棉被捂了个严严实实。我紧紧攥着那小小的一角钱,期待着棉被下面的清凉世界。箱子打开的那一刻,有股凉皮扑出,只一瞬间,小贩利落的拿一支冰棍出来然后盖好箱子。这个过程必须是短暂的,因为,耽误久了暑气能疯狂的把冰块变作冰水。他们一般骑着车子走村串巷,吆喝一声又一声,冰棍儿---冰棍儿---,这种声音是比较缓慢的,冰字后面有两到三秒的停顿后,棍字才会携带着儿化韵缓缓出场。还有卖酥鱼的,是一个中年大叔,黑黑的皮肤,也是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和他一样黑。他的声音是那种低音,感觉声音从他胸膛升起后又被喉咙压着,只能低低的喊出酥鱼唉酥鱼唉,莫名的有一种沧桑感。他做的酥鱼用一个字概括,咸。咸的你必须就着点馒头大饼的。也正是因为咸,他才能在大夏天的卖酥鱼,不然酥鱼早就变臭鱼了。那时候一块钱就能买不少,一部分我们吃,另一部分部分给了猫儿吃。那酥鱼很小很细,稍微个头大点的,刺特别多,所以在人们条件好起来后,就几乎在农村绝技了。冰棍进了超市里的冰箱,不知咸酥鱼有没有找到它的安置地。

  冬天里街上的叫卖声就一种,糖葫芦。那人车前有一大块用高粱杆子扎成的板,那样子类似于现在车前的挡风玻璃。上面插着好多亮晶晶的糖葫芦,样子很漂亮。那叫卖的人吐字不清,总是叫出了一种糖糊喽的感觉,人们笑他,糖都糊了,你这糖葫芦还能吃吗?他依然那样吆喝,直到消失的时侯也没有改过。街上的吆喝声种类也多,当然不是天天有,零零散散的给街道增添了一分热闹。小时候农村条件不好,纵然五天一个集,也不见得能在集市上买到需要的。这样说来街上的小贩们用自己的自行车给人们带来多一份选择。

以上关于城乡结合部乡镇口号汇聚200句大全的内容,由论文学习网搜集整理分享。